2016年1月18日

紀錄片「台北抽搐」觀後隨筆。



2015的最後一天,
我獲得了一份跨年禮物,
是幾個月前無奈搭不上時間來不及看、
卻一直放在心上的紀錄片「台北抽搐

隨後,我看完了「台北抽搐,並且十分喜愛此片,
心中也獲得了什麼像是禮物那樣珍貴的東西,
我說不上來,
但,我們就當作這就是部好電影所俱備的一個條件吧。

跨年那天開完會,我自己晃去誠品決定看場電影,
那場不是「台北抽搐



是介紹許多人與王家衛都非常喜愛的作家劉以鬯-「1918的紀錄片。
「1918我們晚點再談,但先談談「台北抽搐吧。


為什麼想先談談「台北抽搐呢?
我的電影觀後感心得一直都只稱得上隨筆,與分析無關,
大多都是真正喜愛才能拿來談談,
若是要“分析“與“論“,那大概是在我研究所時期才會幹的事。

「1918」也很好,咀嚼完後果真激起我日寫萬字,
噢,是日打萬字,眼睛也受得電腦藍光疲憊不堪。
「台北抽搐看完後,
是激起我心中更多的漣猗,
我覺得紀錄片中的主角-黃大旺是個很真確活在當下的人。

片中他說著這麼一段話:
我是一個滾動的石頭,這是什麼感覺?
當你孤獨的時候,你只能不停的走動下去,
像一顆滾動的石頭。
我在滾動的時後,就帶給那些對我謾罵的人們,
一股轟天蓋地的音樂。

我不知道其他人,
但確實我看到這段話時,是濕透了眼眶,
因為這段話引起共鳴與漣猗。

目前台灣的社會裡,
關於藝術、文學、音樂、流行、等等,
大至社會體系、企業結構與政府,
什麼是主流?什麼是非主流?
有時候常常讓我認知錯亂與困擾,
我不太懂在藝術與文學的領域中,
少數服從多數的概念,也不太理解少數被視為邊緣的標籤。

那麼更別提社會中的體制結構為什麼非得存著這樣的標籤。

我們難道不能互相尊重嗎?
拿出一顆保持尖銳但同時俱備真誠又炙熱的心?


在片中,導演林婉玉對於黃大旺的視角就是個正常不過的普通人,
(雖然他有亞斯伯格症狀,但也一如他所說,現在社會裡精神病的不比腫瘤癌症少。)
我接受到了這樣的訊息,
從跟著黃大旺漫步廢墟、創作、唱歌表演、看醫生、看動漫電玩同人誌展、到日常生活...
我都不疑有它的:
黃大旺是個正常人、有創作慾望的正常人、
將對社會不滿、生活孤單寂寞發洩在創作表演上的正常人,

反之,我覺得大多數説不斷地自己正常的人,
才是多麼的不正常。


這部紀錄片的架構非常工整,
沒有太大出乎意料的場景,沒有作做的戲劇成分,
是穩紮穩打的紀錄片,
但也運用了很多新的觀點、素材來融入,
就如同黃大旺給人的感覺,
一種在生活裡時不時會發生的抽搐感。

我最喜歡這部紀錄片的原因,
是我在導演呈現出來的這部影像裡,沒有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沽名釣譽、
沒有感到不舒服地去消費紀錄片裡的主角,

我反而覺得深深地感到認同主角,
與他一般高度地去觀看這個社會。

這是我最喜愛的原因,
也是我覺得一部紀錄片的價值,
真實地、不消費地、呈現創作者與紀錄者所看到的一切,

而觀眾即是透過他們的眼,去捕獲那從所未知的真實。


「台北抽搐的詳細細節我就不多說了,
那請大家自行去觀賞,
若是你妳有這個心,一定會看到,
可以去追蹤「台北抽搐粉絲頁面上的消息,
或是變成黃大旺林婉玉的粉絲 。

最後要說,我真是喜歡「台北抽搐裡頭黃大旺去看動漫同人誌時,
在現場跟著唱跳的那段影像,
多麼真誠又炙熱啊,
那種發自內心、不計算、不計較,
使上所有全身力氣去做一件自己愛好的事情。


或許,這才是我們每個人急需的,

也是我今年期許自己的願望,

做任何事情都是,

不計回報的愛。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